北京

热线服务电话

400-800-7378

孝道与殡葬

    来源:百年网

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,传统孝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,法律也明确规定: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,没有子女的老人将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奉养。
孝,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,是历代华夏儿女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行为准则,甚至有人认为:提倡孝道是中国文化最宝贵之处,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。究竟什么是孝呢?
《说文解字》是这样解释的:
"孝,善事父母者,从老省,从子,子承老也。"
孔子曰:"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,至于犬马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"(《论语·为政》)
这话指明:子女不仅应该赡养父母,更应该尊敬,爱戴父母。
荀子则说得更直捷、明确:
"曰:为人子敬爱而致恭"。(《荀子·君道》)——子女对父母,应该敬爱,要有最虔诚,恭敬的态度。
这就是"孝道",传统文化家庭伦理道德的精髓之一。
有专家考证,西方文明偏重父母爱子女,而忽略了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孝养。因此说孝道是中国文化独有的,当然这里的中国文化也包括深受华夏文明熏陶的朝鲜、韩国、日本等东亚国家。
那么为什么中国会产生孝道文化?专家认为:孝道因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会而来,古代维系这大家庭社会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。孔子的学生曾子还因此写了一部重要的书籍,叫做「孝经」,作为孝道的典范。汉代产生了"孝廉"选官的入仕制度。
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子呢?过去人们常常提到"二十四孝",作为典型的孝道故事流传久远,实际上是有失偏执的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,真正的大孝子,不只要孝顺自己的父母,还要能孝顺天下人的父母,那些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人,谁没有父母,但是甘洒热血英勇捐躯,对自己的父母没有进孝,但是决不能说他"不孝",他尽了大孝,二十四孝的故事没有宣扬这种"尽大孝"的民族精神,这一点作为极力推崇孝道的儒家思想家也是不以为然的,从而阐发出"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"的博爱思想,以及后来的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 "的献身精神,形成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伦理道德的精华,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。
怀橘遗亲   那么孝道与殡葬有什么关系呢?过去的孝道思想十分重视死,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。周代就十分注重厚葬,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:"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"(《伦语为政》)。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,孔子批评说:"予之不仁也!子生三年。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,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!"(《论语阳贸》)。在丧葬上,孔虽然不主张厚葬,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,但他倡导的孝道观,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故《淮南子汜论训》曰:厚葬久丧以送死,孔子之立也。
数千年以来,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,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。厚葬被冠以礼、孝的美名,认为孝莫重于丧,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厚葬风俗。
今天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厚葬这一文化现象的局限性,人可以死,精神却可以长存。周公葬于何处?老子葬于何处?屈原墓在哪里?即使没有墓留下来,一样不妨碍后人对他们的学习和景仰。
扇枕温衾   由此可见,丧葬只是一个符号,衣冠冢也好、排位也罢,给后人一个曾经存在的物证,人已经没了。但是对逝者的孝道并非也随之没有了,人没了还怎么尽孝,就是要把逝者的事迹和美德发扬光大。这不仅是对先人的最好的报答和纪念,也是对未来的献礼,同时还可以鞭策自身。这才是孝道与殡葬的最好诠释。
从社会角度出发,提倡孝道对促进家庭和睦,加强社会安定,增进精神文明,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。
附录:2004年12月香港城市大学在全国做的一份孝道调查
在香港召开的"全球华人孝亲敬老研讨会"上,香港城市大学关锐煊教授公布了一份《老、中、青三代在北京、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厦门、西安、香港的孝道实践研究》调查报告。根据该调查报告,在上述7城市中,北京人"孝心"最强,而上海人"孝心"最弱。
"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报告,整体而言北京样本对老人的孝道实践分最高,然后依次为厦门人、南京人、西安人、香港人、广州人,排在最后的是上海人。"
调查结果显示,收入对于"孝心"的影响不大。"总体来说,女的比男的孝顺,年纪大的比年纪小的孝顺,多数已婚女士是孝道的忠实实践者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