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社会变迁,中国传统的家庭族群逐渐分崩离析,老人死后不办或简办丧事经常出现。甚至,把老人的遗体在家里放几天都成了奢侈,更不用说孝子孝孙齐聚哭丧为老人送终了。长此以往,“祖宗崇拜”文化还有扎根的土壤吗?
留守老人,倔强地坚持
作为世界上最有人情味的民族,中华民族的族群观一直是世界各国的楷模。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琴瑟和鸣……这些优良的民族传统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,都已渐渐消失。
在我们老家,哪怕是进入2000年以后,回到老家还能看到大街小巷满满的大人小孩。可20年过去了,现在每次回家入目的是满眼荒凉,哪怕是白天也不见几个人在街上晃悠,偶尔有一两位老人佝偻着走过,还没来得及打声招呼就躲进了自家院子。
对他们来说,曾经热闹的子孙绕膝似乎是久远的传说,如今的冷清孤守,才是再正常的生活习惯。所以,现在遇到很久不见的人也都觉得疏远陌生,不想多理睬。
民间丧葬文化消失,承载的“孝道”还能存多久?
如今,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,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进城务工学习已成潮流,而那些只有一个孩子的老人,依旧倔强地留在农村。
老张是一位农村“白事情”的“老执”,虽然他已近80高龄,依旧执着地留在农村,只为帮那些老人举办一场体面、热闹的离世仪式。
老家的村子大,鼎盛时期有5000多人口,留在老家的老人也就很多。
前些年,随着老人们的岁数渐高,几乎每个月都有几位老人离世,而他们的孩子都要从城市赶回来办理后事。到了这个时候,孝子孝孙就要捧着“仪程”挨家挨户跪拜求人帮忙。
老张总是第一个知道,并按照传统的习俗指点他们请人、哭孝、火化、备宴、开奠、入殓、起坟、安葬……一套正规正矩的流程下来,都要3天时间。
在那时候的农村,老人们很重视传统的丧葬文化,连带着他们的后代也跟着敬畏。就像《百鸟朝凤》里说的那样,“生前名不足,身后名来凑”,而且,这是孝子孝孙表现孝道的唯一机会。所以,大多数人家都办得比较隆重。
可现在,太多人越来越不在意这些了。除了直系亲属回家外,大多数人选择为了工作和孩子的学习继续留在城市,不再回来。所以,如今的“白事情”已没了当初的重视程度,很多老人都是悄悄地办几桌酒席,请隔壁邻居和自家人帮忙,草草处理了事。
老张有时候会感慨人心如水,但也知这是社会大势,强求不得。
家人就会劝解他想开了,新社会新风尚,无人能与大势抗衡。可是,他虽然明白这个道理,嘴里却不以为然,总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好事。
当我们传承几千年的“孝道文化”都没了,家庭关系还能靠什么维系呢?
祖先崇拜的文化,是中国人的心灵家园
《周礼》曾言:“国家大事,在祀在戎。”
对家庭来说,祭祀先人则是维系家庭团结和信仰最重要的仪式象征。西方学者研究汉文化时,一直羡慕中国人没有信仰之争,因为我们崇拜的是“祖先文化”。
随着民间丧葬文化逐渐消失,祭祀先人的礼仪越来越简化,直到有一天再没人记得这些风俗文化,到那时,我们引以为傲的族群关系、家庭观念,还能流传多久呢?
中国人从小就知道“无国不家”,也知道“无家不国”,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识到“家”的重要性,血脉中渐渐洗掉传统的民俗文化,他们的心灵家园又将在哪里安放?
如今,越来越多国人走向海外,或者认贼作父,或者歧视母国,或者背叛祖宗?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“学校教育”不足,可有没有人认识到这是“祖先崇拜”文化灌输的缺失……
如果,在他们心中一直有一个念念不忘的家,有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“祖先文化”,类似的事会如此多吗?